什麼是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活躍與衝動行為,常見於兒童與青少年。
全世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醫療診斷罹病率大幅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台灣ADHD盛行率約為5~7%。目前以西醫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如甲基苯idate(Ritalin)雖具一定療效,但副作用如食慾不振、失眠與情緒波動,仍使許多家長尋求替代療法。
西醫對ADHD的診斷與治療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ADHD的診斷需符合特定的行為症狀標準,並持續至少六個月以上,對學業、人際關係或生活功能造成困擾。治療以藥物為主,搭配行為治療、心理諮詢與教育介入。
中醫對ADHD的病因病機與辨證分型
中醫看ADHD 的症狀,屬於:
「臟躁」(情緒不穩和躁動不安)、
「肝風」(與多動、抽搐和衝動相關)、
「健忘」(記憶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
「躁動」(身體躁動和難以安靜)等範疇 。
你家寶貝屬於哪一種體質?
心 (Heart): 心在中醫理論中主導神明和情緒。心的功能失調可能表現為躁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和睡眠問題 。心火旺盛 (心火亢盛) 是與激動和衝動相關的常見病理模式 。
肝 (Liver): 肝在中醫理論中負責氣機的疏泄和情緒的調節。肝氣鬱結 (肝氣鬱滯) 或肝陽上亢等失衡情況常與 ADHD 患兒的多動、衝動、易怒和情緒波動相關 。在中醫看來,兒童的肝通常功能偏盛 (“肝常有餘”) 。
脾 (Spleen): 脾在中醫理論中主導消化和氣血的生成,而氣血是滋養心神的重要物質基礎。脾虛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疲勞、記憶力減退和情緒不穩 。兒童的脾通常功能較弱 (“脾常不足”)
腎 (Kidney): 腎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先天之本,主導腦的發育 (“腎主腦”)。腎虛 可能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躁動不安,甚至遺尿(夜間尿床)。腎精虧虛可能導致腦髓發育不足 。
痰 (Phlegm)、火 (Fire) 和氣滯等其他病理因素也被認為在 ADHD 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痰可能阻礙心神,導致躁動,而火可能加劇多動和易怒。氣滯則可能導致情緒失衡和行為問題。
ADHD 的主要病理機制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陽盛陰虧)。
陽代表活動和興奮,而陰代表平靜和抑制。
陽氣過盛可能導致多動和衝動,而陰液不足則可能無法制約陽氣,引起躁動和注意力難以集中 。
常見辨證分型如下:
1. 心脾兩虛型: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面色萎黃、體倦乏力,治法以健脾益氣、養心安神為主。
2. 肝腎陰虛型:多動、情緒易怒、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治宜滋陰潛陽、安神定志。
3. 痰熱擾心型:情緒不穩、煩躁易怒、舌苔黃膩,治當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4. 脾虛肝旺型:過動伴注意力不集中、臉色蒼白、易怒難安,當以健脾養血、平肝潛陽。
5. 胃熱 : 便秘、手足心流汗、怕熱和坐不住 。
ADHD的中藥治療
臨床常見處方如下:
• 心脾兩虛型:使用歸脾湯 導赤散加減。
• 肝腎陰虛型:可用左歸丸或知柏地黃丸加味。
• 痰熱擾心型:應用溫膽湯或黃連解毒湯加減。
• 脾虛肝旺型:採用逍遙散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
• 肝陽上亢:龍膽瀉肝湯 天麻鉤藤飲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其他提及的方劑:
- 補陽還五湯: 用於氣血不足兼有血瘀 。
- 逍遙散 : 用於疏肝解鬱 。
- 定志丸: 用於安神益智 。
- 龜甲、龍骨、半夏、天麻、黨參等,常用於多動症
- 熟地黃、石菖蒲等成分,用於改善注意力和控制衝動
ADHD的針灸治療
中醫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常用穴位
以下列出並描述常用的針灸穴位:
頭部穴位:
• 百會: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作用:清熱醒腦,提升注意力,增加腦部血流量。
• 四神聰:百會穴前後左右各旁開一寸,共四穴。作用:寧神益智,開竅醒腦,增加腦部血流量。
• 神庭:頭前部正中線入髮際0.5寸處。作用:安神定驚,醒腦開竅。
• 本神:前髮際上3寸,旁開0.5寸。作用:鎮定安神,有助於減少衝動行為與情緒問題。
• 印堂:兩眉頭之間的中點。作用:鎮驚安神,清頭明目。
• 腦戶:後頭部,枕外隆凸直上1.5寸,枕骨上緣凹陷處。作用:寧神醒腦,清頭明目。
• 率谷:耳尖直上1.5寸。作用:鎮驚安神,清頭明目。
身體穴位:
• 內關: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作用:寧心安神,理氣和胃。
• 神門:腕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作用:寧心安神,交通心腎。
• 肝俞: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作用:疏肝理氣,補益肝血。
• 腎俞: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作用:補益腎氣,強腰益精。
• 心俞: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作用:養心安神,理氣止痛。
• 脾俞: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作用:健脾益氣,和胃化濕。
• 胃俞: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作用:和胃健脾,理氣止痛。
• 期門:胸部,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作用:疏肝理氣,解鬱止痛。
• 足三里: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作用:健脾和胃,調補氣血,扶正培元。
• 三陰交: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作用:健脾益氣,調肝補腎,活血通絡。
• 太溪: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作用:滋陰益腎,補益精血。
• 太沖: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作用:疏肝解鬱,平肝潛陽,清熱明目。
• 外關:前臂背側,陽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作用:疏散風熱,通經活絡。
• 行間:足背,第一、二趾之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作用:疏肝瀉火,清利下焦。
• 風池:後頭部,枕骨下方,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凹陷處。作用:疏風清熱,明目益聰,鎮痙熄風。
• 大椎:背部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作用:清熱解表,疏散風寒,通陽散結。
• 天樞:腹部,臍旁2寸。作用:調理腸胃,理氣止痛。
• 下脘:腹部,臍上2寸。作用:和胃健脾,降逆止嘔。
• 中脘:腹部,臍上4寸。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積,寧心安神。
• 豐隆: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1寸。作用:化痰止咳,和胃降逆,通經活絡。
• 華佗夾脊穴:背部,胸腰椎棘突下旁開0.5寸處。作用:調理臟腑,疏通經絡。
• 勞宮:手掌心,握拳時中指尖所指處。作用:清心瀉火,開竅醒神。
耳穴治療:
常選耳穴包括:腎、腦點、心、神門、腦幹、肝、脾、皮質下、交感、腎上腺等。
作用:促進大腦皮質覺醒,調節皮質興奮與抑制功能之間的平衡。
中醫治療ADHD療效研究
近年多篇臨床研究與系統性文獻回顧顯示,中醫治療ADHD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根據《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雜誌》2020年報導,一項涵蓋360位ADHD患者的隨機對照研究發現,中藥配合針灸組在改善注意力與衝動控制方面優於單純藥物組,副作用亦較少。
此外,2017年《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期刊中一篇系統性回顧指出,中醫治療能在提升學習能力與情緒穩定方面有明顯效果,但亦強調需更多高品質隨機對照試驗支持其療效。
中醫治療 ADHD 的療程長度
- 療程長度:
- 針灸治療可能以十次為一個療程 ,而整體治療時間可能從幾週到數月不等 。
- ADHD 1-2 個月治療:一般可以有效減少過動、提高專注力、改善學業成績 。
- 強調長期和持續的治療對於獲得最佳療效的重要性 。
- 切記「不只是早治療,且要長期治療」。
西醫治療的優缺點:
西醫治療 ADHD 常用藥物是中樞神經興奮劑,短效型的「利他能」(Ritalin)、長效型的「專思達」(Concerta)。 西藥有可能在一星期就發揮效果。缺點是藥物效果退掉後就會恢復原本的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