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腦部疾病,會影響運動、心理健康、睡眠和疼痛等多方面問題。

巴金森氏症主要症狀

運動症狀:動作遲緩、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硬、步行困難和平衡問題。

非運動症狀:認知障礙、心理問題、癡呆、睡眠障礙、疼痛和感覺異常。

許多帕金森病患者會隨病情進展發展出癡呆,增加生活上的依賴和照護需求。

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的分別:

巴金森氏症主要看四大運動症狀: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肉僵硬,及姿勢反射減弱

阿茲海默症主要是:記憶力衰退、認知能力缺失、語言、空間、思考判斷能力變弱。

發病原因與風險

巴金森氏症的確切病因不明,但有家族病史者風險較高,並且暴露於空氣污染、農藥和溶劑也可能增加風險。運動症狀病理根源在於黑質神經元的死亡,導致多巴胺無法合成,進而破壞乙酰膽鹼與多巴胺的平衡。WHO在2023年指出,巴金森氏症盛行率,過去25年上升近一倍。2019年全球資料,全世界有超過850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並造成580萬人失能。

診斷與治療

巴金森氏症的診斷通常由臨床觀察確定。治療以藥物為主,常用左旋多巴/卡比多巴(Levodopa),能改善運動症狀和提升生活質量。帕金森病患者需要長期照護,照顧者(通常是家人)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

巴金森氏症的中醫觀點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證治準繩》:“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無法約束,是風邪的表現。” 清《醫宗己任編》認為顫振是由氣血虛弱無法滋養筋骨所致。巴金森氏症歸為“顫振”、“振栗”、“肝風”等範疇。病機核心是“本虛標實”,即疾病的根本是肝腎陰虛、氣血不足,且痰濕、瘀血、風火等因素相互影響,導致症狀加重。

導致本虛的原因主要包括:

1. 年齡因素:帕金森病多發於老年人,肝腎虛損是常見的病因。

2. 情志因素:情志過度可化火,導致氣機不暢,進而引發痰濕內生,阻礙經絡。

3. 勞倦過度:長期勞累、思慮過度、飲食失調可損傷心脾,氣血不足無法滋養四肢,進而引起內風。

筋脈失養、血瘀阻絡、心營虛損、內風煽動、脾陽虛弱是病因。

中醫對於巴金森氏症的辨證論治

1. 氣血兩虛

症狀特點:神情呆滯,面色蒼白,四肢顫抖長期不愈,病情嚴重,頸部僵硬或四肢痙攣,活動減少,走路不穩,氣短乏力,頭暈眼花,出汗增多,口角流涎,舌胖有齒痕,舌質暗淡,脈細無力。

治療方法:益氣養血,息風通絡。

代表方劑:八珍湯合天麻鈎藤飲加減。

常用藥物:黨參、當歸、天麻、白術、牛膝、茯苓、丹參、熟地、白芍、甘草。

加減

• 心悸失眠者,加炒棗仁、遠志以養心安神。

• 便秘者,加火麻仁、杏仁、枳實以潤腸通便。

2. 肝腎陰虛

症狀特點:表情呆板,肢體顫抖幅度大,動作遲緩,伴隨頭暈、耳鳴、健忘、急躁、腰膝酸軟,舌質紅苔少,脈弦細數。

治療方法:補腎養陰,柔肝息風。

代表方劑:大定風珠加減。

常用藥物:生地、石斛、白芍、旱蓮草、女貞子、鱉甲、鉤藤、五味子、麥冬。

加減

• 震顫嚴重者,加珍珠母、天麻息風止痙。

• 肢體拘緊者,加地龍、全蝎通絡解痙。

• 陰虛火旺者,加知母、黃柏清熱去火。

3. 風痰阻絡

症狀特點:四肢顫抖、痙攣,伴有胸脅滿悶、痰多,舌胖苔白膩,脈弦滑。

治療方法:行氣化痰,息風通絡。

常用藥物:半夏、陳皮、茯苓、膽星、天麻、木瓜、僵蠶、白芥子、絲瓜絡。

加減

• 有熱象者,加黃柏、夏枯草以滋陰清熱。

• 震顫嚴重者,加生龍牡、地龍以鎮肝止痙。

• 痰熱便秘者,酌加大黃通腑瀉熱。

4. 血瘀動風

症狀特點:表情呆滯,面色灰暗,四肢僵硬、疼痛,震顫幅度較大,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治療方法:活血化瘀,息風通絡。

代表方劑:補陽還五湯加減。

常用藥物:黃芪、當歸、赤芍、川芎、牛膝、地龍、桃仁、紅花、雞血藤。

加減

• 言語不利者,加石菖蒲、鬱金、遠志以化痰開竅。

•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瓜蔞仁、火麻仁以潤腸通腑。

• 痰盛者,加鮮竹瀝、天竺黃、南星以化痰。

• 心煩失眠者,加梔子、棗仁、夜交藤清熱安神。

5. 陰陽兩虛

症狀特點:長期顫抖,四肢僵硬,活動遲緩,生活能力嚴重下降,面色無華,疲乏無力,舌淡,脈沉細弱。

治療方法:陰陽雙補,兼以息風。

代表方劑:地黃飲子加減。

常用藥物:山茱萸、熟地、茯苓、肉桂、五味子、牛膝、菟絲子、肉蓯蓉。

加減

• 心煩失眠者,加棗仁以補血養心。

• 智能下降者,加菖蒲、遠志以安神開竅。

• 震顫嚴重者,加生龍牡、珍珠母、天麻以息風止痙。

• 動作僵硬、行動遲緩者,加赤白芍、續斷以柔肝養筋。

6. 肝氣鬱滯

症狀特點:四肢顫抖僵硬,情緒抑鬱,胸脅脹滿不適,食欲差,睡眠欠佳,脈弦。

治療方法:疏肝解鬱,息風理氣。

代表方劑: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物:柴胡、白芍、佛手、香櫞、玫瑰花、香附、枳殼、川芎、生地。

加減

• 震顫嚴重者,加天麻、龍骨、牡蠣息風通絡。

• 伴手足心熱者,加知母、黃柏以清熱滋陰。

治療原則

平肝息風

平肝息風的治療核心為鎮肝息風、養血柔肝、滋陰潛陽。息風藥:羚羊角,增強平肝息風。若陽亢,重用金石類藥:生龍骨、生牡蠣、生石決明、珍珠母等,鎮壓內風。震顫病的慢性特點,治療過程通常較長,病情難以快速緩解,因此需要持續平肝息風,結合養血柔肝:當歸、赤芍、白芍等,並息風化痰通絡:天麻、勾藤等。

活血化瘀

瘀滯之血可分為死血與乾血,治療時應以破血逐瘀為主要方向,並進行搜風通絡。臨床上可選用水蛭、虻蟲等蟲類藥物,通過這些藥物深入經髓,攻逐死血,促進四肢經脈通暢,從而達到活血通絡、蕩除浊邪的效果。然而,蟲類藥物性質峻猛,易耗氣傷陰,因此不應單獨使用,應與益氣養血及滋補肝腎的藥物搭配,攻補兼施。

化痰

化痰也是重要的治療手段,通過息風化痰、健脾化痰、活血化痰等方式,選用天麻、勾藤、刺蒺藜、薏苡仁、白蔻等藥物,以扶正祛邪,確保正氣不受損害。

扶正培本

調理脾胃以助後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延緩臟腑衰退。調補、清補:用太子參、西洋參、黃芪、茯苓、白朮、懷山等。

滋養肝腎、育陰息風是治療震顫病的根本,需要長期。肝腎不足可用:首烏、生地、熟地黃、地黃、杜仲、續斷、枸杞等。如果病程長期導致腎陽虚,可加肉桂、肉蓯蓉;若脾胃功能尚可,則常選用阿膠、紫河車、鹿角膠等以增補精髓。

針灸常用穴道:

主穴:風池、曲池、外關、陽陵泉、太衝。消颤穴(經驗穴:少海穴下1.5寸)

配穴

肝腎陰虛者,加三陰交、復溜;

氣血不足者,加足三里、合谷;

風痰阻絡者,加豐隆;

有瘀象者,加血海、地機。

頭針取穴:前神聰透懸釐、前頂透懸顱、腦戶透風府、玉枕透天柱、腦空透風池、風池透風池、供血,舞蹈震顫控制區(位於運動區前1.5公分的平行線)。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