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寶貝是不是也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呢?異位性皮膚炎,又稱濕疹,很多家長稱它為「抓不停」的疾病,孩子晚上睡不好,全家都跟著睡不好,真的讓爸媽很煩惱!
其實,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異位性皮膚炎和鼻過敏、氣喘一樣,都是「過敏體質」不同的表現方式,三者根源相同,常一起出現。因此,調理一種症狀,常常也會讓其他症狀一起好轉。
中醫如何看待過敏體質?
中醫認為,小孩因為天生的肺和脾胃功能較弱,容易導致濕氣、熱氣累積在身體裡面。
肺主皮毛和呼吸道,脾胃則負責濕氣的代謝,當肺和脾胃出了問題,就容易產生皮膚、鼻子、氣管的過敏反應。
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治療方法有點不一樣
嬰幼兒(0~2歲)
這時期的小朋友皮膚嬌嫩,脾胃也比較虛弱,不建議用太多內服藥,通常以推拿、藥浴這些溫和方法為主。
臨床觀察,約40~60%的中度異位性皮膚炎患兒,在5歲後症狀可自然減輕、甚至消失。
- 小兒推拿:例如推「補脾經」穴位,幫助消化,降低濕氣;推「清大腸經」,改善便秘濕熱的情況。
- 藥浴洗劑:用溫和的中藥泡澡,舒緩紅腫癢。
學齡前兒童(約2~6歲)
這個年紀的小孩開始接觸更多環境中的過敏原,症狀容易反覆,常用「內外兼治」的方式。
- 內服藥方:比較溫和的方劑,例如「消風散」來清熱止癢。
- 外治療法:穴位貼敷、雷射針灸或濕敷中藥。
學齡兒童(約7歲以上)
這時孩子身體比較強壯了,適合用較強效的中藥方劑搭配針灸調理。
有些小朋友在此時,也開始出現過敏性鼻炎或氣喘,中醫會著重調補肺脾,提高免疫力,一方面治皮膚,一方面減輕呼吸道過敏。
- 內服藥方:消風散、溫清飲、當歸飲子等,根據不同體質來調整。
- 穴道療法:針刺或艾灸曲池穴、合谷穴、血海穴、三陰交等,提升免疫力、止癢。
常見有效的中醫藥方,快速認識一下
- 消風散:專治急性發作的紅腫、劇癢皮疹。
- 溫清飲:適合皮膚暗紅、長期乾癢的慢性濕疹。
- 當歸飲子:滋陰養血,適合皮膚乾燥、抓破後難癒合的孩子。
- 健脾益氣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改善體質、降低過敏頻率。
這些藥方的使用都應該經由中醫師辨證後調整,不同的體質需要不同的配方。
消風散(出自《外科正宗》):由荊芥、防風、蟬蛻、當歸、生地、苦參、蒼朮、木通、牛蒡子、石膏、知母、甘草、黑芝麻等組成。
本方功能疏風清熱、除濕止癢,常用於治療急性風濕熱型濕疹,症見皮膚紅腫瘙癢、抓破滲液等。消風散是台灣中醫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最常使用的處方之一;動物細胞實驗也發現其可抑制發炎相關的NF-κB訊息通路,具有抗炎免疫調節作用。
龍膽瀉肝湯(出自《醫方集解》):組成包含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甘草等。
功效清肝膽實火、瀉下焦濕熱,適用於濕熱蘊蒸型異位性皮膚炎,症見皮疹色紅、瘙癢劇烈,伴有口渴便秘、小便黃赤等肝經濕熱表現。此方偏寒涼,常用於青春期或年長兒童濕熱火毒較盛的情形,可迅速清熱解毒、減輕皮膚炎症反應。不过因藥性苦寒,嬰幼兒一般少用,需視體質酌情加減。
溫清飲(出自《萬病回春》):由四物湯合黃連解毒湯化裁,即當歸、熟地、白芍、川芎配合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組成
。此方溫養與清熱並行,具有清火解毒、燥濕養陰、活血之功,專治血分有熱、陰虛有火的頑固性皮膚炎d.wanfangdata.com.cn。臨床多用於亞急性或慢性期異位性皮膚炎,尤其適合反覆久癢、皮膚粗厚暗紅、夜間瘙癢難眠者。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溫清飲具有雙向免疫調節及抗炎作用,對某些免疫性皮膚病的療效不亞於西藥免疫制劑d.wanfangdata.com.cn。不過醫家也提醒,本方偏重養陰涼血,不適用於脾胃虛寒、急性濕熱燎原者,嬰兒急性期亦不宜使用,需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d.wanfangdata.com.cn。
當歸飲子(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由當歸、川芎、白芍、生地(四物湯)加上荊芥、防風、黃耆、白蒺藜、何首烏、甘草組成。
本方功效為養血祛風、滋陰潤膚、止癢,尤善治療血虛風燥的頑固皮膚癢。
適應症包括肌膚乾燥粗糙、屢抓成疥、反覆發作的慢性異位性皮膚炎,以及平素伴見面色蒼白、失眠心悸等血虛症狀。
健脾利濕類方劑:許多反覆發作的異位性皮膚炎患兒存在脾氣虛弱、消化不良的體質,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脾虛易致濕邪內生,使皮膚反覆濕爛流液。因此臨床常在間歇期或慢性期給予健脾除濕的方劑調養。例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補益脾氣、祛濕止帶的經方,可改善腸胃功能,減少濕浸皮膚。
這類方劑多為扶正袪邪並舉,一方面增強小兒體質,一方面清除內生濕濁。配合健脾藥調理,可降低異位性皮膚炎日後併發氣喘、鼻炎的機率,有助於改善全身過敏體質。常用經典處方如參苓白朮散加減,即是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增補山藥、扁豆、薏苡仁等,對久病體虛、夾濕困阻的患兒較適合。
體質固本方:針對反覆發作的過敏兒,也有醫師選用一些增強正氣的中藥方作為預防調理。例如玉屏風散(黃耆、白朮、防風)可益氣固表,減少皮膚對外界過敏原的反應,臨床常用於改善易感冒、易過敏的體質。又如肺腎陰虛明顯者,可酌予麥味地黃丸(即六味地黃丸合麥冬、五味子)滋陰潤燥,以減輕皮膚乾癢;體虛嚴重者可服十全大補丸或補中益氣湯來全面提升免疫機能。
這些方劑多屬經典補益方,有長期使用經驗,但需在醫師辨證後使用,以免滋補不當。
家長可以自己在家操作的穴位推拿
小朋友怕吃藥或針灸?沒關係!家長可以學一些簡單的穴位按摩:
- 曲池穴(手肘處):減少皮膚癢感。
- 合谷穴(虎口位置):改善鼻過敏、皮膚癢。
- 血海穴(膝蓋內側):養血止癢。
- 三陰交(腳踝上四指處):改善體質,適合長期調理。
每天睡前輕輕按揉,每個穴位約2分鐘,可以讓孩子睡得更好,皮膚狀況逐漸穩定。
小兒推拿穴位:
- 補脾經:位置在拇指橈側緣末節皮膚(拇指外側面);操作為以食指指腹由拇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適用於寒濕內盛型濕疹患兒(症見皮疹色淡、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等)。
推拿補脾經可改善嬰兒腸胃功能,減少內生濕氣,從而緩解濕疹滲出。 - 清大腸經:位置在食指橈側面(食指外側緣),由虎口往指尖方向推。
清泄腸腑濕熱,用於濕熱熾盛型濕疹(症見皮膚潮紅、丘疹水皰、奇癢難忍,伴大便乾結、小便黃)。
推清大腸經有助於瀉下焦濕熱,常可在推拿後見患兒大便通暢、皮膚紅熱減輕。
濕疹好了,鼻過敏和氣喘會一起改善嗎?
很多家長問:「皮膚治好了,孩子的鼻過敏或氣喘會不會也好轉?」答案是肯定的!
中醫認為三種症狀是同一個根源引起的,調整孩子的體質,就像抓住了源頭,讓整個過敏體質好轉,症狀自然會減少。
尤其是健脾補肺的藥方,像玉屏風散,長期使用對三種過敏症狀都有幫助。
外用中藥膏、小撇步在家簡單用
- 藥浴:蛇床子、苦參、紫草煎水,給孩子泡澡。
- 濕敷:用中藥水(如金銀花、黃柏煎水)濕敷患處。
- 紫雲膏或豬脂杏仁膏:止癢又保濕,特別適合皮膚乾裂的小朋友。
提升體質,打破過敏循環
最後提醒大家,中醫的治療最重要的是調整整體體質,不只是皮膚好,身體強壯了,孩子對環境中的刺激就不再那麼敏感,過敏的惡性循環也就被打破了。
希望每位爸媽都能透過溫柔、全面的中醫調理,讓孩子早日擺脫抓不停的日子,全家一起安心睡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