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皮膚病|六經辨證,對症下藥
皮膚病千變萬化,有些是風熱、有些夾濕濁,有的甚至與內臟功能失調有關。中醫經典理論《傷寒論》裡的「六經辨證」,可以幫助我們分類不同性質的皮膚問題,對應到不同的治療策略。
來看看吳雄志老師方法:
太陽經
脈象:脈浮。麻黃、荊芥、防風,皆有免疫抑制作用
- 防風能抑制第一型超敏反應,俗稱「速發型過敏反應」,幾分鐘內就可能出現反應,例如:蕁麻疹、哮喘、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少部分皮膚濕疹。
- 荊芥抑制第三型變態反應,又稱「免疫複合物型超敏反應」。
- 常見:血管炎(如過敏性紫斑、類風濕血管炎)、紅斑性狼瘡(SLE)、類風濕性關節炎部分表現、部分藥物性皮疹
- 濕熱用:麻黃連翅赤小豆湯
少陽經
脈象:弦而有力
血管張力強 ,用小柴胡湯加減: 柴胡、黃芩、芍藥
陽明經
脈象:脈大,若發炎可有數脈。
石膏、知母、葛根(白虎湯)
血管床擴張 → 導致局部皮膚發紅
陽明經炎症反應 → 抑制胃腸蠕動 → 通腑,糞便排出炎症才緩解 ➤ 通腑藥:牛蒡子、火麻仁,如不夠加大黃
太陰經
脈象:脈緩。流水、分泌液多 → 有濕 ➤ 用蒼朮、苦參、薏苡仁,兼用脾藥如白朮
小孩脾虛 → 含大量未降解蛋白質 → 易引起由消化道起的過敏
➤ 需健脾,增強食物的消化水解功能。脾藥:白朮
少陰經
脈象:脈沉 附子、細辛、熟地(見局部皮屑脫落)
脈沉遲微、是腎上腺素低的現象 → 脈沉遲微並見 → 陽虛
細脈:陰虛 → 養血填精 ➤ 補益用藥:首烏、生地、當歸補腎
厥陰經
脈象:弦而無力。烏梅、五味子
後半夜癢 → 可用烏梅丸原方
厥陰表現為瘙癢、搔抓 ➤ 養血疏風,用烏梅、當歸
一樣是皮膚癢,不一定都用清熱藥;一樣是濕疹,也可能來自不同的內在失調。這就是中醫厲害的地方:根據體質與病因「分經論治」,才能真正改善體內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