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認識陰陽

學中醫的第一課,為什麼總是先學陰陽?因為中醫以天人相應的角度看待身體,外在的大宇宙因陰陽流轉而有變化,我們人體的小宇宙也是如此。而陰陽的流轉,是古人長期觀察大自然的變化規律,而歸納出的想法。

古人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輕盈的清氣上升成為陽,沉重的濁氣下降成為陰。又例如同一座山,陽光充足的一面為陽,而山坡背向陽光,照不到的陰影部分,就屬於陰。古人用陰陽來描述帶有相反性質的自然現象。由此可知,陰陽的意義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比較而來的,所以陰陽是可以無限分割下去的,只要在某一條件下相對,就可以分出陰陽。陰陽變化最實際的例子,就是四季的展現。春季萬物生發,陽氣萌動;夏季炎熱,陽氣亢盛;秋季涼爽,陽極轉陰;冬季寒冷,陰氣極盛。

外在的大宇宙 與人體的小宇宙

外在環境有陰陽的變換,所以一年有春夏秋冬;而在我們人體的小宇宙,也有陰陽的轉換,所以在一天內,有甦醒到睡眠。白天陽氣釋放,讓人醒著的時候可以活動;晚上因陽氣的收納,而進入睡眠休息。在睡眠休息的「陰」的狀態下,能夠涵養陽氣,使消耗得以恢復,甚至更加的茁壯。帶著天人感應的思維,去看待身體的平衡,是中醫的特色。

對立制約 但也互根互用

大自然最奇妙的地方,就是陰陽不只是相對的,同時陰與陽也互為根本,不能單獨存在,所以說陰根於陽,陽根於陰。而且彼此互相依靠、互相協助,幫助對方促進與助長。在中醫的運用中,例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所以當想要補氣或補血,必須要掌握好陰陽的比例,不可以過於偏頗。而陰陽也不能脫離彼此,例如:陽氣雖然在上,但因為內含地的陰氣,陽中有陰,所以陽氣才能下降,流通。地氣雖然在下,但內寓天的陽氣,陰中有陽,所以地氣才能上升交流。如此一來,地面的水氣可以上升為雲,雲氣也可以下降為雨,陰陽交互潛藏作用,萬物才能相生變化。

陰陽概念的擴展

隨著陰與陽概念的擴展,這兩個字時常用來指涉更多的東西,而不局限於一開始描述陽氣的動態。在中醫的語言裡,我們可以把陰陽,暫且當做一個代名詞,就有如英文裡面的「he」跟「she」,比較特別的是,指涉的對象即有相關性,又有相對性。而實際內容是指誰,我們需要看上下文或情境來判斷。

舉例來說,在談人體部位的時候,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四肢的外側屬陽,四肢內側屬陰,也因此手內側的三條經絡是陰經絡,手外側的三條經絡是陽經絡。(想像動物爬行時,背部容易曬到太陽,腹部不易;外側容易曬到太陽,內側則不易。)

談論臟腑的時候,由於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所以五臟屬陰、六腑屬陽。指涉體內形成生命的重要元素:精、氣、血、津液時,由於氣是無形的,有溫煦,推動的作用,所以氣屬陽。精、血、津液是有形的,有滋潤、濡養的作用,所以屬陰。

而我們生活中常聽到的「滋陰」、「補陽」。在滋補的情境下,「滋陰」通常指的是滋陰血,或是滋潤補充津液、而「補陽」通常是指補陽氣。

陰與陽最初是在描繪”陽氣的動態”。陽氣釋放,天氣變熱,為陽:;而陽氣收納,天氣不熱了,為陰。外在的大宇宙,因陽氣釋放及收藏的過程,而有春夏秋冬。而我們人體的小宇宙,也因為陽氣釋放讓人醒著的時候可以活動,也因陽氣的收納而進入睡眠休息。在睡眠休息的”陰”的狀態下,能夠涵養陽氣,使消耗得以恢復,甚至更加的茁壯。

後來陰陽的概念不斷擴展,可以指涉有相關性和相對性的萬事萬物,所以理解時需要考慮上下文來理解,「he」跟「she」究竟是指誰。在滋補的情境下,「滋陰」通常指的是滋陰血,滋潤補充津液、而「補陽」通常是指補陽氣。

陰陽、氣血都是相互為根源的。因此想要補血,視情況也要加一些補氣的藥方。「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讓氣血相互流通,才可以更加有效率的達成補血的目的。

瞭解了抽象的陰陽概念,我們來看看如何實際運用,舉個實例,女生很常關心的「補血」:假設氣血平衡的人是氣五分血五分。今天有一個患者血比較弱一些,只有三分。錯誤的補血想法,是很單純的讓血的能量往上加個兩分去達到平衡。所以有些朋友自行吃一些補血的食品,甚至自己喝四物湯,卻無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為中醫補氣或是補血,都是一門精巧的藝術。若症狀嚴重的人,還是建議由專業的中醫師幫您量身打造處方。那補血到底應該怎麼做呢?根據中醫的陰陽理論,陰陽是相互為根源的。「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因此想要補血,視情況也要加一些補氣的藥方。才可以讓氣血相互流通,更加有效率的生化出來。以中藥來說,大家都聽過四物湯,裡面有熟地黃、白芍、當歸及川芎這4味補血的中藥。但若在四物湯之上再加人參、黃耆兩味補氣藥,就是鼎鼎大名的聖癒湯,這個方子一開始設計於惡瘡導致出血過多,所以補血的速度比四物湯更快!聖癒湯就是一個根據陰陽理論:互根互用、互相轉化,設計出來的方子。「氣旺則血自生,血旺則氣有所附,共奏補氣養血之功。」這麼重要的觀念,我們也要放在心裡,並運用在芳療中。當你調配一個補血的按摩油,除了補血的當歸、歐白芷根、岩蘭草等補血精油,也可以加一些補氣或是行氣的精油,例如柑橘類或是木質類精油。以氣帶血,互根互用,才能真正達到補血的目的。

案例:

有同學問我,要是不加補氣的精油,純用補血精油,會造成什麼不好的狀況嗎?我就遇過不少案例,有同學在課堂中想要調一罐補血的精油。於是她將歐白芷根、岩蘭草、當歸等根類精油都加在一起。剛開始聞還覺得味道挺好的。但是半個小時之後,她就開始覺得有點頭悶痛。會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這樣的配方味道太過凝滯,就如同補血的配方太過黏膩,消化不來,反而讓氣運行不順,所以聞了反而頭痛。後來我建議修改一下配方,加了比較活潑輕快的佛手柑、山雞椒精油,加強行氣,並且稀釋成3%的按摩油,就不再有氣滯造成頭痛的問題。

這個就是中醫實戰的陰陽理論,實用又有效。也是與西方芳療不同的思維,為你提供更多靈活的思路。這麼迷人又有趣的中醫芳療,是不是比K磚塊般的中醫基礎理論輕鬆多了?讓我們繼續看下一單元吧!

作者: 加拿大中醫師 陳啟志 Daniel Chen
(本文節選自 漢方芳療自癒全書 )
2020年台灣 野人文化 出版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