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子宮腺肌症
子宮腺肌症(Adenomyosis)與子宮肌瘤同樣常見,是子宮內膜細胞侵入肌層引起的良性病變,常見症狀包括經痛、經量增多、經期延長與子宮增大。多發於35至50歲的經產婦,尤其是多產婦女,約半數患者同時患有子宮肌瘤。
為什麼會有子宮腺肌症?
1. 創傷:多次妊娠、分娩及子宮手術可能導致內膜損傷,促進內膜細胞向肌層生長。
2. 荷爾蒙失調:雌激素過高可能刺激內膜生長,而黃體素則可能加重病情。
3. 遺傳因素:可能與遺傳有關,但尚未證實。
子宮腺肌症的西醫治療
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子宮。局部切除雖可行,但易復發。子宮內膜剝除術也可考慮,但可能引發大出血。藥物治療效果有限。
子宮腺肌症的診斷
診斷依賴病史、臨床症狀及輔助檢查:
1. 病史:多產或曾做過子宮手術者,若伴有痛經、經量增多等症狀,應懷疑子宮腺肌瘤。
2. 體徵:典型症狀包括繼發性痛經、經量增多、性交痛等,婦科檢查可發現子宮均勻增大、質硬且有壓痛。
3. 輔助檢查:超音波檢查診斷率為52.4%,典型表現為子宮均勻增大、小囊樣低回聲反射。子宮碘油造影也可用於輔助診斷。
子宮腺肌症鑑別診斷
子宮腺肌症需與以下病症進行區分:
1. 子宮內膜異位症
除經痛與月經失調外,子宮內膜異位症還伴有不孕、性交痛及經期肛門脹痛。婦科檢查時,子宮通常大小正常,常向後傾固定。可在子宮頸後方或韌帶處摸到大小不一的硬結,且觸痛明顯。若合併子宮腺肌瘤,則較難區分。
2. 子宮肌瘤
一般無痛經,除非漿膜下肌瘤發生蒂扭轉或肌瘤紅色變性時,才會出現劇烈腹痛,但與月經週期無關。有子宮肌瘤病史的患者容易區分,但如合併子宮腺肌瘤則更具挑戰。
3. 原發性痛經
多見於未婚或未產婦女,通常在婚後或產後改善或自癒。婦科檢查子宮大小正常,即可排除其他病症。
子宮腺肌症的西醫治療:
子宮腺肌症的西醫手術治療
對於症狀嚴重的患者,通常會建議通過腹部進行全子宮或部分子宮切除來治癒,特別是年齡超過50歲或已絕經者,可同時切除雙側卵巢。如果病變局限,並且患者年輕且有生育需求,可以選擇局部病灶切除術。但由於病灶邊緣不清,手術後容易復發,這是局部切除的缺點。
子宮腺肌症的西醫藥物治療
傳統的高效黃體素或口服避孕藥對子宮腺肌瘤無效,甚至可能加劇經痛,現已不再推薦。可以考慮使用睪丸酮來緩解經痛和減少經量,但無法達到根治效果,通常用於接近絕經的患者。
西醫治療的風險
1. 手術治療:由於子宮腺肌瘤常見於30至50歲且已生育的婦女,並且經痛嚴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通常首選手術切除子宮來達到根治目的。即便局部切除後復發,仍可進行第二次手術來完全治癒。
2. 子宮內膜剝除術:對於無生育需求的年長患者,尤其是以月經過多為主症者,可以通過子宮腔鏡進行子宮內膜剝除術,刮除大部分子宮內膜和淺表的子宮腺肌瘤病灶,術後月經量明顯減少或閉經,無需腹部手術。但對於嚴重病情者,這種手術可能不夠徹底,術後仍可能出現痛經,並有突發性子宮大出血的風險。此外,這種手術還可能引發子宮內膜異位症,導致骨盆腔種植風險。
3. 激素治療限制:由於動情素可能誘發子宮腺肌瘤,因此對於懷疑或確診患者,特別是合併子宮內膜異位症時,應避免使用激素治療,以手術為主,既可診斷也可治療。
4. 年輕患者的治療選擇:對於年輕且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切除子宮並不理想。近年來,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LHRH-A)被嘗試用於治療,能夠縮小子宮並消除經痛,停藥後月經很快恢復,患者仍然可以懷孕生產。這一治療給不孕的年輕患者帶來了希望。
5. 甲孕酮的局部應用:雖然口服雌激素黃體素甲孕酮治療效果不理想,但子宮內局部使用卻取得了良好的結果。使用含175毫克甲孕酮的子宮內避孕器後,子宮體積縮小,妊娠率達到66%。這種治療既不影響排卵,又能有效縮小病灶,但其長期效果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醫治療子宮腺肌症
子宮腺肌症的病理實質為血瘀引起的實證,需辨證施治,將此病歸類於「血瘀」證,並以疏通血氣、調理脈絡為治療原則,但病久後可轉為虛實夾雜。
子宮腺肌症辨證分類及治療方法
1. 氣滯血瘀證
• 主證:小腹脹痛,經期月經量多,有血塊,子宮增大。
•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 處方:香陵丸加味,適當加減以緩解腹痛和調理氣血虛弱。
2. 寒凝血瘀證
• 主證:經期小腹冷痛,月經量多,色紫暗。
•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化瘀。
• 處方:少腹逐瘀湯加味,針對寒邪阻滯陽氣和子宮增大。
3. 痰凝血瘀證
• 主證:小腹疼痛,經期量多,月經質稀如水。
• 治法:祛濕化痰,活血化瘀。
• 處方:開鬱二陳湯加活絡效靈丹,輔以調理脾胃虛弱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