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前列腺肥大?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俗稱:前列腺肥大症 / 攝護腺肥大,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疾病,特徵為前列腺明顯增大,影響排尿功能,導致尿頻、殘尿、排尿困難等症狀。
台灣六大醫學中心調查,男人約從41歲開始出現前列腺增生,罹患率為6.6%,隨年齡增長而升高,51歲以上達13%,61歲以上達23%。近年報導顯示,發病率可能已達35%甚至更高,值得注意。台北榮總研究指出,發病率與飲食、飲酒、吸菸有關,都會區居民罹患率和嚴重程度高於鄉村,且年齡層較低。
西方國家發病率較高。根據加拿大的統計數據,50歲時,約有30%至40%的男性會出現前列腺肥大的症狀,這一比例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例如,到70歲時,該比例可能升高至50%至60%,而80歲以上的男性中,前列腺肥大的發病率可能達到70%至80%。
在中醫中,前列腺增生屬於「癃閉」或「精癃」範疇。中醫認為,小便通暢需三焦氣化正常,而這依賴肺、脾、腎三臟功能正常。肺主肅降、脾主運化、腎主水液,任何一臟失常都會影響水液輸布,導致前列腺增生及排尿不順,甚至引發其他疾病。
中醫對前列腺肥大的解釋
中醫認為,肺主行水,這包括發汗和排尿。肺功能正常時,汗少尿多,反之,汗多尿少。如果肺的肅降功能受損,就會影響水液的調節,導致排尿困難,即「癃閉」。
脾負責運化水穀精微,並將水液運送到全身。若脾虛,水液運輸不暢,會導致小便異常或皮下水腫,也可能引發癃閉。
腎主水液並控制二便。腎的氣化功能在調節體液平衡中至關重要。如果腎氣不足,膀胱的氣化功能也會受影響,導致癃閉。
正常情況下,水液經過胃吸收,脾轉輸,肺肅降後,進入腎氣化。腎氣化功能正常時,清液上行至肺,濁液下行至膀胱排出。若腎氣化功能失常,膀胱開闔不利,會出現癃閉。這與前列腺位置及氣化功能有關,肺氣鬱滯或脾腎虛弱均可能造成此問題。此外,肝經不暢也可影響三焦氣化,導致癃閉。
西醫的前列腺肥大的五大學說
前列腺肥大(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發病機理仍未有統一結論,但主要有五大學說:
1. 雙氫睪丸酮學說
威爾森(1970年)提出雙氫睪丸酮(DHT)學說,認為前列腺肥大與DHT增加有關。DHT能促進前列腺生長,當DHT水平高時,前列腺會變大。去勢實驗顯示,去勢後即使補充睪丸酮或DHT,也不會導致前列腺肥大。
2. 雌/雄激素協同學說
研究顯示,雌激素與雄激素的平衡對前列腺健康至關重要。若雌激素過多,會與雄激素協同作用,促進前列腺肥大。研究發現,雌二醇能增加雄激素受體數量,從而影響前列腺的增生。
3. 間質—上皮細胞相互作用學說
研究發現,前列腺的生長和發育需要間質細胞與上皮細胞的相互作用。隨著年齡增長,間質細胞可能會重新激活,促使上皮細胞增生,形成前列腺肥大。
4. 胚胎再喚醒學說
麥克尼耳(1990年)提出,前列腺肥大可能是胚胎發育的結果,即前列腺細胞在成長過程中被「喚醒」,類似於胚胎階段的增生。
5. 幹細胞學說
衣廈克思和寇夫帖(1987年)認為,幹細胞在前列腺的細胞增生與凋亡中扮演關鍵角色。當幹細胞的平衡失調時,前列腺細胞數量增加,導致肥大。
前列腺肥大的臨床表現
1. 尿頻
早期的典型症狀是尿頻,因為膀胱殘餘尿量增加,導致膀胱有效容量減少,出現頻繁排尿。這通常表現為夜尿次數增多,每次尿量不多,隨後白天也頻繁上廁所。當前列腺增生進一步加重時,約有50%至80%的患者會出現尿急或急迫性尿失禁,伴隨膀胱結石或感染時,尿頻會更加明顯,甚至有尿痛。
2. 排尿困難
初期表現為排尿起始遲緩,排尿時間延長,尿流射程短且細弱,逐漸出現尿流中斷及尿後餘瀝。
3. 血尿
當前列腺肥大進一步發展,可能引起前列腺黏膜上的微血管充血和擴張,並受到增大腺體的牽拉,當膀胱收縮時,微小血管可能破裂,出現血尿。初期出血量少,可能僅在顯微鏡下可見。高齡男性中,血尿通常與BHP相關,使用「國際前列腺症狀評分(IPSS)」法來評估症狀。IPSS評分範圍從0分(無症狀)到35分(最嚴重),根據分數將症狀分為輕度(0-7分)、中度(8-19分)和重度(20-35分)。此外,生活質量的評分從0分(非常好)到6分(很痛苦),幫助醫護人員了解患者的狀況及治療效果。
前列腺肥大的鑑別診斷
1. 膀胱頸攣縮
膀胱頸纖維化增生表現與前列腺肥大相似,但直腸指檢顯示前列腺正常。膀胱鏡檢查顯示膀胱頸部收縮變短,可確診為膀胱頸攣縮。
2. 前列腺癌
50歲以上男性常見,症狀類似前列腺肥大,但癌腫通常在前列腺外周,初期症狀不明顯。通過肛門指檢、PSA檢測及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CT、MRI)來確診。若PSA值高於4g/L,應進一步檢查,尤其是當值高於20時,需懷疑前列腺癌並進行骨骼掃描。
3. 前列腺結石
症狀包括尿頻、排尿困難,直腸指檢可觸及硬結節。可用超音波或腹部X光檢查確診。
4. 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
由神經系統疾患引起,症狀包括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等。需進行神經系統和尿動力學檢查以確定診斷。
5. 前列腺囊腫
先天性病變,通常無明顯畸形,晚期才被發現。症狀包括尿頻、細小而無力的尿流。超音波、CT或MRI可顯示囊腫特徵。
6. 尿道狹窄
由尿道外傷或炎症引起,常見症狀有尿頻、前列腺感染。通過尿道擴探和尿道造影可鑑別。
7. 前列腺結核
通常繼發於其他器官結核,症狀包括血精、精液減少、射精疼痛等。肛檢可發現結節,精液或前列腺液中發現結核桿菌可確診。
中醫治療前列腺肥大症
治療前列腺肥大症遵循「五臟能補不能瀉,六腑能瀉不能補」的原則,分為實證和虛證兩大類。實證以攻邪為主,虛證則以補虛為主,治療時應注意「通」的原則,並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方劑。
1. 濕熱下注
• 主證:小便點滴不通或頻數,灼熱澀痛,小腹脹滿,口苦口黏,大便秘結,發熱。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 治法:清熱、利濕、通淋、通便。
• 處方:八正散加減。
• 方解:木通、瞿麥、車前草、扁蓄通閉利小便;梔子清化三焦之濕熱;滑石、甘草、淡竹葉、赤芍清利下焦之濕熱;大黃通大便瀉火;生地黃滋養腎陰,共奏清熱利濕,通利小便之功。
• 加減:
• 小腹脹滿、大便秘結嚴重者,加檳榔、枳實,以行氣導滯。
• 少腹攣急、尿急尿痛者,加木香、琥珀末(沖服)、烏藥,行氣活血通淋。
• 舌苔黃厚者,加蒼朮、黃柏,清化濕熱。
2. 中氣不足
• 主證:膀胱收縮無力,小腹墜脹,精神疲乏,氣短,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 治法:升清降濁、化氣利水。
• 處方:補中益氣湯加春澤湯加減。
• 方解:黨參、黃耆補中盆氣,豬苓、茯苓、澤瀉健脾利水;升麻、柴胡升舉清陽,使下陷之氣得以升提;白朮溫健脾燥濕,扶助運化;桂枝辛甘溫脾化飲,龍骨與牡蠣安神補鈣,促進膀胱、前列腺的平滑肌收縮。
• 加減:
• 脾胃氣虛,兼見腹脹、噯氣或嘔吐腹瀉,舌苔白膩者,可加薑半夏、木香、砂仁,行氣降逆。
• 尿澀痛者,加車前子、琥珀末(沖服)以清利濕熱。
3. 腎陽虛衰
• 主證:小便頻數,排尿無力,射程縮短,伴有畏寒、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 治法: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 處方:濟生腎氣丸加減。
• 方解:炮附子、肉桂、小茴香、肉蓯蓉溫補腎陽,以鼓舞腎氣;山茱萸、懷山藥、熟地黃滋補腎陰;茯苓、澤瀉利水;牛膝活血祛瘀,引藥直達病所,利尿通淋;車前子利水通淋;益智仁溫腎祛寒,縮尿止遺,天花粉鹹能軟堅,縮尿消腫。
• 加減:
• 脾虛失運、納少倦怠者,加黨參、白朮,健脾益氣。
• 尿頻明顯者,加覆盆子、桑螵蛸,以固腎澀尿。
4. 尿道瘀阻
• 主證:小便點滴而下,或尿如細線,甚則阻塞不通,小腹脹滿疼痛,舌質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弦澀。
• 治法:行療散結、通利小便。
• 處方:抵當丸加減。
• 方解:當歸尾、大黃、桃仁活血化瘀,浙貝母、芒硝、海藻軟堅散結;生地黃滋補腎陰,琥珀末活血通淋,川牛膝利尿通淋,引血下行;枳實破氣消脹止痛。共奏行瘀散結,通利小便之功。
• 加減:
• 病久氣血兩虛,面色不華者,加黃耆、丹參、當歸,以補養氣血。
• 若有尿道結石者,可加金錢草、冬葵子,以通淋利水。
5. 腎陰虧損
• 主證:尿少黃赤,尿道灼熱,夜尿頻數,口乾心煩,舌紅苔少,脈細數。
• 治法:滋陰補腎、化氣利水。
• 處方:滋腎通關丸加知柏地黃丸加減。
• 方解:黃柏、知母、梔子清瀉相火,肉桂化氣利小便;生地黃、山茱萸、懷山藥、元參、麥冬、白茅根以滋腎陰、養肝血、補肺氣;茯苓健脾利濕,牡丹皮、梔子活血清熱,澤瀉清泄相火。共奏滋陰補腎,化氣利水之功。
• 加減:
• 如陰虛火旺,下焦熱盛,出現骨蒸潮熱者,加炙鱉甲,滋陰潛陽。
• 口乾口渴者,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以通利瀉下。
6. 肺熱壅盛
• 主證:指由感冒引起的肺熱,致小便點滴不通或小便細如線,小腹脹滿且隱隱約約的痛,呼吸短促或咳嗽、口渴欲飲;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 治法:清肺泄熱、通利水道。
• 處方:越婢湯加減。
• 方解:麻黃宜肺平喘,杏仁、桔梗苦降協助麻黃宣降肺氣,生石膏、黃苓、桑白皮、地骨皮清泄肺熱;淡竹葉、車前子清熱通利,使小便自通;山梔子清三焦之熱,石葦清肺氣利水道。共奏清肺泄熱,利水道之功。
• 加減:
• 大便不通者,加大黃(後下)、桃仁,以通利瀉下。
• 鼻塞、頭痛、脈浮等表證者,加防風(後下)、薄荷(後下),以解表宣肺。
7. 肝鬱氣滯
• 主證:由於肝陽虛即氣滯,造成脾腎陰實,情志抑鬱、心煩易怒,小便不通或通而不暢,脅腹脹滿、陰部隱痛不舒。舌質紅,苔薄黃,脈弦。
• 治法:疏肝理氣、通利小便。
• 處方:沉香散加減。
• 方解:沉香、橘皮、柴胡、枳殼疏達肝氣,川牛膝、當歸、王不留行行下焦氣血;石葦、冬葵子、滑石、車前子通利水道,白芍養陰柔肝止痛,香附消脹。
加減:
肝鬱化火,兼見口苦咽痛、尿痛者,加牡丹皮、山梔子、龍膽草,以清瀉肝火。
肝鬱明顯者,加鬱金、香附、川棟子,以疏肝理氣、解鬱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