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主神經紊亂(Dysautonomia),又稱自律神經失調,是精神易興奮、腦力疲乏、情緒焦慮等心理神經障礙為主的疾病。美國學者比爾德於1809年提出,並稱為神經衰弱 (Neurasthenia),認為這是一種神經系統的功能性失調,沒有明顯的器質性損害。此症多見於腦力勞動者,患者常感多種不適,但檢查結果卻無異常,病情長期難愈,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質量。
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表現
自律神經失調的主要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失眠、多夢、精神疲憊、焦慮不安等,並伴隨心悸、呼吸急促、多汗、食慾不振、性功能減退等自主神經系統紊亂的表現。這些症狀常因精神緊張而加劇,失眠更是常見的主症之一。
中醫對自律神經失調的認識
自律神經失調可納入中醫學的「虛勞」、「不寐」、「郁證」、「頭痛」、「眩暈」等範疇。中醫認為,本病多發於體質較弱、性格較急、自我要求較高的人群。病因病機涉及寒熱虛實的錯雜,變化多端,與情志失調有密切關係。
《素問•病能論》: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歧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神」掌管人體的一切活動,而「氣」則由「神」所主導。當精神受損,氣便會紊亂,進而引發疾病。
自律神經失調常由過度用腦、情志刺激、房勞過度及久病傷腎所致。病位主要在心與腎,隨後影響到肝脾,導致多臟器功能受損。初期多表現為火旺邪亢,後期則呈現火衰氣弱、陰陽失調。肝的作用在本病中尤為關鍵,情志所傷導致肝氣鬱結,進而影響脾胃功能,最終引發肝脾不和的症候。此外,長期耗傷肝腎陰虛,水火不濟,心腎失交亦是病機之一。
思慮過度導致氣機阻滯,脾胃運化無力,形成痰濕阻塞,干擾神明,進而引發本病症狀。病變部位雖在腦,但根源多在脾。自律神經失調也涉及氣血痰火瘀互結,影響心、肝、脾等臟腑功能。
自律神經失調的中醫治療方法
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根據其病機,「調神安神」為治療核心,搭配養血清熱、滋腎清心、交通心腎、解鬱健脾、活血化瘀等方法,調整臟腑、氣血、陰陽來平衡身心狀態。常用治療方劑:逍遙散、歸脾湯、補心丹、人參養榮湯、馴龍湯、香砂六君丸、柴胡疏肝散、黃連阿膠湯、六味地黃丸、交泰丸、金鎖固精丸、左歸飲、右歸飲等。黃精補益五臟,促進腦神經功能恢復。適用偏虛的神經衰弱患者。
1. 肝火上炎,灼傷心陰
• 症狀特點:心悸煩躁、易怒、失眠多夢、頭暈耳鳴、面紅、小便黃赤,舌紅苔少,脈弦數。
• 治療方法:瀉肝火,養心神。
• 代表方劑:龍膽瀉肝湯加減。
• 常用藥物:龍膽草、黃芩、梔子、生地、當歸、麥冬、白芍、生龍齒。
2. 心脾不足,氣血兩虧
• 症狀特點:心悸失眠、易驚膽怯、頭暈健忘、食欲不振、面色蒼白、身體消瘦、神疲乏力,舌淡有齒印,脈沉細弱。
• 治療方法:健脾益氣,補血養心。
• 代表方劑:歸脾湯加減。
• 常用藥物:黨參、白術、茯神、當歸、遠志、棗仁、木香、夜交藤。
3. 陰虛火旺,心腎不交
• 症狀特點:心悸失眠、夢中驚恐、盜汗健忘、腰酸腿軟、遺精,舌紅脈細數。
• 治療方法:育陰清熱,交通心腎。
• 代表方劑:六味地黃丸合黃連阿膠湯加減。
• 常用藥物:生地、山茱萸、山藥、茯神、黃連、阿膠、女貞子。
健腦寧神湯:黨參、酸棗仁、麥冬、枸杞子、五味子、川芎等加減。
明志湯:石决明、草决明、遠志、蟬蛻、牡蠣、川芎、疾藜、菊花、荷葉。
炒棗仁、合歡皮、遠志、茯苓、柴胡、鉤藤、山藥及枸杞子。炒棗仁為君,養肝安神、收斂心氣,合歡皮安五臟、寧心神、解鬱除。遠志與茯苓寧心安神,柴胡調達肝氣。鉤藤清心肝熱,潛陽息風。山藥健脾化痰,兼具補腎。枸杞滋補肝腎,滋水涵木。
《醫學衷中參西錄》不寐方:代赭石、枸杞、生地、懷山藥、瓜蔞仁、天冬、白芍、半夏、酸棗仁、遠志、茵陳、甘草,黃耆、茯神、丹参,視情況加减。
常用鎮靜安神藥:磁石、龍骨、酸棗仁、合歡皮
重鎮藥:琥珀粉、龍齒、紫貝齒
安神藥:夜交藤、柏子仁、合歡花
交通心腎:遠志、百合+五味子
常見病因對應治療
1. 肝熱內生:若因五志化火,擾亂心神者,用龍膽瀉肝湯來清熱。五志化火多屬實證,龍膽瀉肝湯內加蓮子心或竹葉清心熱。
2. 痰熱擾心:苔黃膩、脈弦滑,納少口臭、嘔惡,可能痰熱擾心,黃連溫膽湯合梔子豉湯,加膽南星、石菖蒲清理痰熱。
3. 氣機郁滯:四逆散合升降散,解鬱通氣,使升降相因,促進陰陽氣順接。
4. 持續失眠:失眠服多方無效,且出現神情默默、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的症狀,可選用小柴胡湯合升降散、百合地黃湯,以助上焦通暢,津液下達,胃氣和則入眠。
5. 虛熱內盛:若出現虛熱內盛,上擾心神,心煩不寐,《金匮要略》酸棗仁湯合甘麥大棗湯。
6. 心脾虛弱:對於心脾虛弱的患者,可以用歸脾汤,近較為少見。
針灸常用穴位:
興奮:風池、太陽、百會
鎮靜:神門、三陰交、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