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什麼?

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縮寫EMs,簡稱內異症),是指子宮內膜在子宮腔外生長,造成疼痛和不孕。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進步,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和治療已大有改進。例如,約30%至50%不明原因的不孕病例被發現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

子宮內膜異位症,西醫觀點

病因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成因複雜,與以下因素有關:

• 痛經史、不孕史

• 剖腹產、人工流產、診斷性刮除術等手術史

• 先天性生殖器畸形,如陰道橫膈、子宮頸閉鎖

• 後天性子宮頸黏連,導致經血倒流

解剖學和病理學

子宮內膜在子宮腔外生長,形成局部慢性炎症,巨噬細胞數量增加,吞噬功能加強,激發自體免疫反應。這些改變會影響排卵和黃體功能,干擾受精卵著床,並可能引起不孕。異位的子宮內膜還會使前列腺素P(PGF2a)濃度升高,影響濾泡成熟和黃體功能,甚至影響輸卵管蠕動節律。這些因素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如濾泡成熟激素(FSH)降低、泌乳素(PRL)增高,和黃體生成激素(LH)受體減少。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中,未破裂濾泡黃素化症候群(LUF)的發生率高達75%,且腹腔液中的動情素(E2)和泌乳素含量顯著減少。

子宮內膜異位症,中醫觀點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表現與中醫的「痛經」、「癥瘦」等病症相似。中醫認為,異位的子宮內膜在動情素周期性作用下,會出現局部病灶出血與壞死,稱為「離經之血」。如果這些血液積聚過久,可能形成瘀血,導致癥痕。因此,中醫認為「瘀」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關鍵。

子宮內膜異位症,診斷要點

1. 病史與臨床表現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通常有子宮手術病史,伴隨腹痛及其他臨床表現。以下是主要的臨床表現:

2. 痛經

痛經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主要症狀。特點包括:

• 痛經逐漸加重,通常在經前一至二天開始,經來的第一天最為嚴重,隨後逐漸減輕,有時甚至持續到月經結束後。

• 疼痛多發生在下腹部及腰骶部,並可放射至陰道、肛門、外陰、臀部及大腿內側,有時伴隨肛門墜脹疼痛感。

3. 不孕

約20%至66%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因原發性或繼發性不孕而就診。在所有不孕婦女中,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約為30%。

4. 月經失調

• 經期正常但經量增多,或經量少且經期延長。

• 經前2至3天陰道少量出血,或月經周期不規則。

5. 性交疼痛

主要發生在經期前,尤其是深部性交時的疼痛較為明顯。

6. 腸道症狀

如果子宮內膜異位在直腸或乙狀結腸,經前及經期可能出現排便疼痛或下墜脹痛。嚴重時可能導致排便困難或周期性便血。

7. 排尿異常

當子宮內膜異位發生在膀胱或輸尿管時,經期可能會出現尿頻、尿痛及周期性血尿。

8. 急性腹痛

主要在月經期發生,表現為劇烈腹痛,甚至可能引起休克。這可能是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破裂的徵兆。

9. 其他表現

經期低熱:體溫範圍為37.5至37.8°C。

皮膚下或疤痕內的異位:可見週期性結節、腫塊,伴有觸痛或局部破漬,流出暗紅色分泌物,月經後自然好轉。

肺部異位:可能出現週期性咯血。

鼻黏膜異位:可能出現週期性鼻衄。

膽囊或總膽管異位:可能在經期出現痙攣疼痛。

子宮內膜異位症診斷標準

1. 骨盆腔

症狀

痛經:痛經為繼發性且進行性加重。

月經失調:包括陰道不規則出血、經量過多、經期延長以及經前二至三天陰道少量出血。

不孕

深部性交痛

急性腹痛

體徵

• 在子宮直腸窩可觸及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硬結,表面不光滑,觸痛明顯且固定。

• 卵巢異位症常在子宮兩側觸及囊腫,囊腫與周圍組織緊密黏連,經期囊腫會迅速增大。

診斷:主要通過腹腔鏡檢查進行確診,能夠直視所有骨盆腔器官及病變情況。可進行活體組織檢查。

分類

輕度:病變局限在骨盆腔腹膜及生殖器表面。

中度:病灶形成瘢痕和攣縮,有輕度黏連。

重度:卵巢腫瘤樣出血病灶。

2. 腸道

症狀:經期出現排便痛、裏急後重感、排便困難或週期性血便。

診斷:使用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或在直視下取活體組織檢查確診。

3. 膀胱

症狀:週期性尿頻、尿痛、血尿。

診斷:使用膀胱鏡檢查,或在直視下取活體組織檢查確診。

4. 其他部位

症狀

皮膚下或瘢痕內:出現週期性結節、腫塊,觸痛,或有週期性局部破潰,流暗紅色分泌物,月經過後自然好轉。

肺部:週期性咯血,可能為肺部子宮內膜異位。

鼻黏膜:週期性鼻衄,可能為鼻黏膜子宮內膜異位。

診斷

皮膚下或瘢痕內:使用活體組織檢查確診。

鼻黏膜:使用鼻鏡檢查並進行活檢以確診。

肺部:做胸部X光(正面及側面)檢查,肺部病灶會隨月經週期反覆出現和消失。

子宮內膜異位症鑑別診斷

1. 原發性痛經

症狀

• 多發於未婚、未產婦女,通常在子宮內膜脫落時引起劇烈疼痛,排出後疼痛迅速減輕。

• 婦科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有時可見子宮頸口狹小、子宮後傾或前屈。

鑑別要點

• 症狀在婚後或產後顯著好轉或自癒。

• 治療無效時多為膜樣痛經。

2. 慢性骨盆腔炎

症狀

• 常有感染史或急性發作、發熱病史,下腹及腰部酸脹疼痛,陰道分泌物增多,有時為膿性。

• 痛經輕,且無進行性加劇,有時可緩解。

體徵

• 子宮一側或雙側可觸及界線不清的包塊。

• 消炎治療有效,性激素治療無效。

3. 結核性骨盆腔炎

症狀

• 有結核病史或接觸史,下腹痛持續存在,月經量減少或閉經,伴有低熱、盜汗、無力、消瘦等全身症狀。

體徵

• 婦科檢查可觸到兩側附件增厚、觸痛。

• 可通過子宮內膜刮除診斷與活檢、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骨盆腔X光或血液培養進行診斷。

鑑別要點

• 抗結核藥物試驗性治療有效。

4. 卵巢惡性腫瘤

症狀

• 下腹部腫塊及腫塊迅速增大,伴持續性疼痛,與月經週期無關,無痛經史。

體徵

• 婦科檢查可觸及固定質硬包塊,如腫瘤已轉移,可能觸及多個不規則硬結,晚期常伴腹水。

鑑別要點

• 超音波及腹腔鏡檢查可確診。

5. 子宮腺肌瘤

症狀

• 子宮呈對稱性或不對稱結節性增大,質較硬,痛經加劇。

鑑別要點

• 超音波、核磁共振診斷率高。如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同時存在,需術後病理檢查確診。

6. 直腸癌

症狀

• 出現膿血便,但與月經週期無關;大便形狀不規整。

體徵

• 直腸上有堅硬腫塊,固定於腸壁,或有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潰瘍。

鑑別要點

• 鋇灌腸、乙狀結腸鏡、直腸鏡檢查可確診,並可取活體組織檢查。

7. 肺部疾病

症狀

• 咯血與月經週期無關,常發生於月經期。

鑑別要點

• 胸部X光檢查無反覆出現的特點。

• 支氣管造影檢查可與支氣管擴張相鑑別。

8. 泌尿系感染

症狀

• 尿頻、尿痛、尿血,但不發生在月經期,與月經週期無關。

鑑別要點

• 消炎治療有效,膀胱鏡檢查或活檢可確診。

中醫如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在中醫中沒有明確名稱,一般被歸類為「痛經」、「不孕」、「癥瘕」、「月經失調」等範疇。根據中醫理論,主要病因是「瘀血」,包括肝鬱氣滯、寒濕凝滯、脾腎氣虛或熱鬱血瘀等情況,導致血行不暢。病情表現為痛經、不孕、經量過多或經期延長等。

子宮內膜異位症,五種常見體質類型類型

1. 氣滯血瘀證:經前或經期中小腹脹痛、經行不暢有血塊、情緒抑鬱、舌紫暗,脈弦。
2. 寒凝血瘀證:小腹冷痛、經血量少色暗有血塊、形寒怕冷、舌暗苔白,脈弦緊。
3. 氣虛血瘀證:經後腹痛、喜按喜溫、神疲乏力、經量不穩,舌淡紫或有瘀點,脈細弱。
4. 熱鬱血瘀證:經期腹痛拒按、月經色紅有塊、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
5. 腎虛血瘀證:經期或經後腹痛、腰酸、經量異常、不孕,舌淡暗有瘀點,脈沉細。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中醫治療

治療子宮內膜異位應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並根據病因和症狀進行辨證施治。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活血祛瘀,同時針對氣滯、寒凝、氣虛、熱鬱、腎虛等不同證型進行相應治療。根據病程長短和患者體質,決定以祛邪為主或扶正祛邪,或先扶正後祛邪。治療應靈活應用,結合月經周期和血海盈虧變化,選擇不同的治法:

經前:調氣祛瘀。

經期:活血祛瘀、理氣溫經止痛。

經後:益氣補腎、活血祛瘀。

1. 氣滯血瘀證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祛瘀。

處方:膈下逐瘀湯合血府逐瘀湯。主要藥材包括當歸、赤芍、川芎、熟地、桃仁、紅花等。

加減:氣滯為主者,加川棟子;血瘀為主者,加生蒲黃;疼痛劇烈者,加全蝎;月經量多者,加炒蒲黃、茜草。

2. 寒凝血瘀證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祛瘀。

處方:少腹逐瘀湯。主要藥材有小茴香、乾薑、元胡、五靈脂、當歸等。

加減:腹痛甚者,加川椒、製川烏;陽虛內寒者,加人參、熟附子;濕邪重者,加蒼朮、橘皮;噁心嘔吐者,加吳茱萸。

3. 氣虛血瘀證

治法:益氣補陽、活血祛瘀。

處方:補陽還五湯加黃耆建中湯。主要藥材包括黃耆、當歸、赤芍、黨參、茯苓等。

加減:汗出畏冷者,加桂枝、白芍;腹痛劇烈者,加艾葉、小茴香;噁心嘔吐者,加吳茱萸。

4. 熱鬱血瘀證

治法:清熱和營、活血祛瘀。

處方:血府逐瘀湯加小柴胡湯。主要藥材有桃仁、紅花、當歸、丹參等。

加減:經來發熱者,加黃苓、青蒿;大便乾結者,加大黃;口苦咽乾者,加炒山梔子。

5. 腎虛血瘀證

治法:益腎調經、活血祛瘀。

處方:歸腎丸加桃紅四物湯。主要藥材包括熟地、懷山藥、山茱萸、巴戟天、當歸等。

加減:腰背酸痛甚者,加淫羊藿;大便不實者,加補骨脂。

子宮內膜異位專方與驗方

1. 清肝化瘀消癥膠囊

地龍、元胡、川七、蜈蚣、水蛭、川牛膝等份。

功效:消癥止痛。

2. 活血化瘀方

三棱、莪朮、生蒲黃、五靈脂、桃仁、川牛膝、川七、元胡、川棟子、香附、炙甘草。

3. 化瘀通腑丸

醋炒大黃、醋炒鳖甲、琥珀、川牛膝、川七等。

功效: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之實證者。

4. 補腎活血化瘀湯

柴胡、赤芍、白芍、澤蘭、生蒲黃、川牛膝、雞血藤、女子、菟絲子、枸杞子、仙茅、淫羊藿。

功效:適用於輕微子宮內膜異位症,並伴有黃體不健全或排卵功能障礙。

5. 異位症一方

當歸、丹參、川芎、川牛膝、製香附、元胡、赤芍、血竭、五靈脂、生蒲黃、甘草。

功效:適用於劇烈痛經。

6. 異位症二方

當歸、丹參、赤芍、白芍、生蒲黃、花蕊石、血竭、川七、懷牛膝、製香附。

功效:適用於月經過多。

7. 異位症三方

當歸、丹參、香附、桃仁、川牛膝、血竭、白术、王不留行、桂枝、益母草、烏藥。

功效: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的結節。

8. 消癥止痛湯:

三棱、莪朮、鬱金、枳殼、赤芍、丹參、炙鱉甲、浙貝母、雞內金、當歸、元胡、生黃耆、白朮。

活血理氣、化瘀消癥


9. 疏肝調經止血湯:
炒蒲黃、三七粉、五靈脂、益母草、茜草根、元胡、烏賊骨、薑半夏、生薑、枳殼、白芍、白朮、香附、血餘炭、澤蘭、當歸、虎杖、貫眾、炙甘草。

活血化瘀、止血調經。適用於血瘀停留於衝任,導致新血無法歸經或瘀血傷絡,引起月經過多與淋瀝不斷

子宮內膜異位症與不孕

子宮內膜異位症導致不孕的根本原因是瘀血阻塞胞脈(子宮動脈及輸卵管),使得脈絡不通,精卵無法結合,導致不孕。而「腎」為先天之本,是生殖發育的源頭,在人體生殖功能的主宰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治療時需攻補兼施,並按月經週期調治。

1. 經期治療

經期可採用活血化瘀、止血止痛法,使用「疏肝調經止血湯」以緩解經痛,調理月經。

2. 經後至排卵期

在月經乾淨後至排卵期,應用活血理氣、化瘀消癥散結法,改善血瘀引起的症狀,促進骨盆腔血流循環,有助於鬆解黏連、吸收結節和病灶。

3. 排卵後治療

排卵後則以補腎活血法為主,有助於改善血瘀病機,促進受精卵的順利著床與發育。

補腎活血受孕湯:

桑寄生、菟絲子、當歸、香附、女貞子、白芍、山茱萸、續斷、白朮、炒杜仲、淫羊藿、炙甘草

若患者於黃體期出現雙相體溫下降,或伴有經前症狀,應採用經前痛經治療。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