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梅尼爾氏症?

梅尼爾氏症(Meniere’s Syndrome),又稱內耳眩暈病,是由內耳膜迷路積水所致,症狀包括發作性眩暈、耳鳴、耳聾及頭脹感。此病最早於1861年由Meniere詳細描述,具體病因尚不明確,但常與勞累、焦慮、精神緊張等外因,以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內因相關。此外,內耳結構異常或內淋巴化學成分失衡也可能是潛在因素,導致內耳血液循環障礙、缺氧,進而損傷前庭和耳蝸,造成眩暈、耳鳴及耳聾。

此病多見於20至40歲青壯年,發病率約佔眩暈病患者的9.7%至30%,有逐年上升趨勢,可能與環境污染及化學藥物有關。

中醫認為此病屬“耳眩暈”範疇,與肝風、痰飲、氣虛等因素有關,並常以“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等理論進行診治,強調綜合調理脾、腎、肝的功能。

梅尼爾氏症的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由外感六氣和內傷臟腑引發,內傷為主。多因肝、脾、腎虛,伴隨風、火、痰的影響。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會化火生風,影響清竅,導致眩暈;飲食不節、過度疲勞會損傷脾胃,氣血不足或痰濕內阻;先天不足、房勞過度或病後失養,會耗損腎陰,導致精髓不足,髓海空虛,引起耳鳴、耳聾。發作時多為實證,緩解後以虛證為主,與肝腎虧損、髓海不足有關,與腎、脾、肝的功能最為相關。

西醫認為,內耳膜迷路的積水和水腫是本病的主要病理,而這與中醫的「痰飲上泛,蒙遏清陽」導致的眩暈機制相似。西醫使用利尿劑和低鹽飲食來減輕症狀,這與中醫的「祛痰降濁」及清淡飲食原則一致。

梅尼爾氏症在中醫學中屬於“眩暈”範疇。《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丹溪認為眩暈源於痰,所謂“無痰則不作眩”;景岳則歸因於虛,提出“無虛不作眩”。

治療梅尼爾氏症時,多從眩暈著手。眩暈與風相關,頭頂為風所及,風氣通於肝,病位多在肝,常見風痰夾虛的症狀。治療以息風化痰為主,常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息風藥如天麻、白蒺藜、僵蠶;化痰藥如半夏、陳皮、膽南星等。

對於痰熱型眩暈,患者多伴有目脹、嘔吐、心煩、口苦、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療應以清熱化痰息風為主,常用黃連溫膽湯加減。痰飲型眩暈,表現為頭暈目眩、胸悶心悸、嘔吐痰沫,舌滑苔白,脈弦,治療宜選用溫藥和之,常用五苓散化裁。痰濕型則表現為頭沉如裹、胸悶脘痞、嘔惡多痰,舌苔白膩,脈細滑,治療以導痰湯加減為主。

如果患者同時伴有體虛症狀,常見於肝、腎、脾虛。肝虛多見血虛失養,治療應養血柔肝,常用白芍、當歸;腎虛多為陰虛,治療宜補腎益精,常用熟地、山茱萸;脾虛則以氣虛為主,宜補脾益氣,常加黨參、白術;氣虛嚴重者可溫補,選用川斷、桑寄生。對於眩暈重症,適當加入鎮肝潛降藥物如生龍骨、生牡蠣、石決明,可顯著提高療效。

眩暈判斷虛實

1. 若病勢來得迅猛,眩暈及嘔吐嚴重,則屬實證。部分患者因痰飲上泛,閉眼不敢睜,睜眼時一片黑暗,這類患者雖屬痰飲上泛,但多為本虛標實,不能僅視作純實證。

2. 發病時尿量明顯減少,或舌面濕潤、涎水過多,也屬實證。

日常調理常用方劑為半夏、茯苓、澤瀉、車前子、蒼耳子、防風,女性患者可加川芎、柴胡、當歸。

重用澤瀉:《金匱要略》澤瀉湯治療支飲冒眩。臨床常見的前庭神經功能障礙性眩暈,可能與內耳迷路水腫、內淋巴壓力過高、腦循環障礙及內耳或頸內動脈供血不足相關。澤瀉有利尿、降脂、降壓以及改善血液供應等作用。

梅尼爾氏症的中醫治療

治療以風、痰、虛三類為主,虛實辨證。急性發作時,應祛痰治風;緩解期則補益脾、肝、腎及氣血陰陽。常見證型包括髓海不足、陽虛水泛、肝陽上擾等,並強調標本兼治。

1. 風痰上擾

症狀:眩暈劇烈,耳鳴,頭重胸悶,伴噁心嘔吐,痰多,舌苔腻,脈滑。

治法:祛濕健脾,化痰息風。

方劑:半夏白朮天麻湯。陳皮、半夏、白術、天麻、茯苓、生薑、澤瀉。

加減:

• 濕濁重,頭脹、痰多:加半夏、車前子以利水祛濕,或加藿香、佩蘭以芳香化濁。

• 頑固痰阻:加僵蠶、膽南星、白芥子,強化祛痰止眩。

• 痰熱明顯,口苦、苔黃腻:加黃芩、梔子、竹茹、枳實,清熱除痰。

• 脾虛明顯:加黃耆、黨參,補氣健脾。

2. 陽虛水泛

症狀:眩暈伴惡心、耳鳴,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補心腎,散寒利水。

方劑:真武湯合五苓散。附子、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木瓜、生薑、白芍。

加減:

• 背冷、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加花椒、細辛、補骨脂、巴戟天,溫陽散寒。

• 痰多稀白、氣促:加白芥子、五味子,斂氣化痰。

3. 髓海不足

症狀:耳鳴尖細,夜間加重,腰膝酸軟,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方劑:杞菊地黃丸合左歸丸。熟地、山茱萸、枸杞子、茯苓、澤瀉、菟絲子、懷牛膝、龜甲膠、鹿角膠。

加減:

• 噁心、嘔吐者:法半夏、生薑、竹茹止吐。

• 失眠多夢者:酸棗仁、柏子仁安神。

4. 心脾兩虛

症狀:眩暈反復發作,耳鳴,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脈弱。

治法:補益脾肺,養血安神。

方劑:歸脾湯。

酌加何首烏、熟地、白芍以助養血;或天麻、白疾藜以息風定暈。

• 氣虛挾痰者:法半夏、陳皮以燥濕祛痰,亦可用八珍湯雙補氣血。

• 脾虛清陽不升:補中益氣湯以益氣升陽。

• 久治不愈、反复發作,若面色晦暗、舌暗紅,或舌下青筋紫黑者:可酌加當歸、赤芍、桃仁、紅花、丹參、澤蘭、絲瓜絡、路路通以活血化瘀、通經利水,疏通血脈,導滯通竅。

治療眩暈若偏於陰虛者,宜補腎養陰,常用左歸丸、大補陰丸、歸芍地黃湯、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加減治療。

血虛氣弱的患者,可施以八珍丸、人參養榮丸、歸脾湯、補中益氣丸化裁。

腎虧陽虛者,宜使用右歸丸、金匱腎氣丸以溫腎助陽。

若屬肝陽上亢,治療應以平肝潛陽為主,常用鎮肝息風湯、羚羊鉤藤飲加減,重用貝殼類、礦物類及磁石類等重鎮藥物。

內風煽動,可增息風止痙的藥物,如全蠍、蜈蚣、白殭蠶、地龍等靈動之品。

實證肝火內盛,治療應清肝瀉火,常用龍膽瀉肝丸或當歸蘆薈丸化裁。

痰熱交織時,治療以化痰清熱為法,常用溫膽湯、導痰湯、礞石滾痰丸、清心滾痰丸、半夏白術天麻湯等方劑,以達化痰清熱、息風止痙的效果。

何炎將眩暈的治療總結為六法:

1. 苦寒清降法:肝陽上亢導致的眩暈。常用藥物包括石斛、橘紅、蒺藜、決明子、桑葉、鉤藤、羚羊骨、夏枯草等,源自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風門。平肝息風、清降陰明,治療肝陽上亢。

2. 滌痰息風法:痰飲上泛引發的眩暈,採用溫膽湯加蒺藜、天麻、澤瀉。除痰飲、息肝風,使痰飲化解,眩暈自止。

3. 養血柔肝法:肝血不足,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使用二至丸、石決明、珍珠母、當歸等藥物,養血和陰,平肝潛陽,。

4. 育陰潛陽法:陰虛導致的眩暈,使用三甲復脈湯加石決明、山茱萸、西洋參等藥物,滋養陰液、平肝潛陽,恢復陰陽平衡。

5. 溫陽禦風法:腎陽虛、寒水夾風引起的眩暈。採用真武湯加天麻、大棗,以溫陽息風。

6. 補氣活血法:中氣虛弱、清陽不升引發的眩暈,採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三七、丹參等藥物,補氣升陽、活血通絡。

針灸穴位:

百會、神庭、神門、耳門、內關、申脈、腎俞、關元、風池、行間、太溪、中脘等。針灸時採用補瀉手法,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