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週期調理法是什麼?

「月經週期調理法」是中醫師順應女性生理週期變化,在四種不同的階段,給予適當食補、藥調、針灸、甚至芳療的「子宮保養方法」。可以直接調理子宮、月經相關的問題,例如:經痛、經前症候群、不規則經期等。也可以擴展運用到皮膚的保養、減重、體態管理、氣色調理及整體健康,因為生理週期,和賀爾蒙的起伏息息相關。是「子宮好,人不老」的理論基礎。

月經週期的四個階段

我們把28天的生理期分成四周

圖為生理週期,子宮內膜、賀爾蒙,與排卵的關係。圖片來源

第一週:月經期(排經階段,需要氣血順暢)

• 生理特點:氣血排出、易感疲勞。此時是女性荷爾蒙分泌最低的時期,可能有經痛、腰痛、拉吐子、焦燥、頭痛、貧血、疲倦等不適。

• 調理目標:活血化瘀,舒緩疼痛。

月經期間不宜過度節食減肥。不宜高強度運動,應該多多休息。
運動可以選擇伸展、瑜伽、慢走慢跑等方式。
若有血瘀體質,月經量少有血塊,可以適度運動,活血化瘀幫助減輕疼痛與不適。

第二週:卵泡期(子宮生長修復階段,需要陰份營養)

• 生理特點:子宮內膜修復、生長期。濾泡開始發育,子宮內膜開始變厚。
此時雌激素分泌旺盛,情緒舒暢穩定、皮膚狀態也好。特別散發女性魅力的時期。
因為比較不易水腫,水份代謝佳,也常被稱為減肥黃金期。

• 調理目標:滋陰養血,為快速生長的子宮內膜,提供充足的原料及養分。

月經剛結束,身體屬於比較血虛的階段,中醫以滋陰補血為主。
此時可攝取滋陰食物(如紅棗、枸杞、山藥、當歸、銀耳、桑椹)。

第三週:排卵期(消耗陽氣營造懷孕環境)

• 生理特點:雌激素下降、黃體素增加,排卵,基礎體溫上升。

• 調理目標:助陽益氣,調整情緒。單純補陽易上火,陰中求陽為良方。

這段期間,身體為了準備好著床環境,子宮內膜變得豐厚柔軟,基礎體溫也上升,準備迎接受精卵。

很多人的不適,就在於這個階段非常消耗能量、消耗陽氣,身體每月都耗費了能量,來準備有可能的懷孕。

因此中醫在這階段,會補充身體消耗的能量與陽氣。

我們會看到有些患者的基礎體溫,在排卵後開始上升,苦苦維持高溫三四天卻又掉下來;或是高溫期爬升緩慢;或是高溫期維持不久,這些都是身體陽氣不足的表現。因此中醫會著重在補陽、益氣。但是單純補陽易上火。陰中求陽才是高招。

第四週黃體期(賀爾蒙的急遽動盪,是月經週期的期末考

• 生理特點:體內黃體酮上升,氣血濃縮。未受精則黃體酮、雌激素急遽下降。子宮內膜準備脫落。

由於賀爾蒙的急遽動盪,經前症候群易發生,包含乳房脹痛、頭痛、肩頸腰痛、腹瀉、皮膚粗燥、長痘痘等不適。

情緒上可能出現焦燥、憂鬱、睡不著或嗜睡、特別餓、暴食等症狀。

• 調理目標:疏肝理氣,經前症候群。

所謂經前症候群,其實就是這個月身體保養的期末考試。
若在子宮修復期,陰的養分不足,或是排卵後,陽氣不足,到了月經前,身體就沒有足夠的儲備能量,面對賀爾蒙的急遽動盪,以及子宮內膜的剝落,便會出現種種的經前症候群。

沒有能量,則氣血無力推動。因此這段期間,治標的方式,是疏肝理氣,幫助身體穩定,月經來潮順利。
但想要從根本擺脫經前症候群,就是要在生理週期之間,該補陰的時候補陰,該補陽的時候補陽。在月經前一週,輕微推一把,讓月經來潮順利。這就是治從根本解決生理期不適、預防婦科疾病、延緩衰老、及改善氣色的「月經週期養宮法」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