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夏天的中場,也是身體最容易「過熱當機」的時候。
你有沒有發現,這時候的熱不再只是「熱」,而是黏熱、悶熱、像鍋裡燜著一樣的濕熱。
外面太陽曬,裡面汗出不來,整個人不只不舒服,還會變得特別煩。
「暑」這個字,並不是單純的高溫,而是一種夾雜濕氣的熱毒。它不像春天的濕,是「濕冷黏」,而是「濕熱悶」。
小暑期間,溫度進入高原期,午後雷陣雨變多,濕氣不斷升起,陽氣仍然外發。這時候氣機怎麼走?
氣往外跑、汗往外冒,但又悶著出不來
心火在上、濕熱在中、氣虛在下
這就容易出現:上火+中濕+下虛的「三明治式不適感」
▋小暑常見身體訊號
頭脹、脖子悶、汗流不順
嘴苦、胃口差、腹瀉或便秘交替
身體黏黏的、覺得重、懶洋洋
情緒浮躁、易怒、晚上睡不好
小朋友容易皮膚過敏、大人容易中暑
▋小暑的養生關鍵:幫身體「開窗透氣」
幫汗找到出口,不要悶住
很多人開冷氣、吃冰涼,結果汗出不來,濕氣反而卡住。最簡單的方式是早上動一動出汗,再去沖溫水澡,氣就會開了。
飲食清熱化濕,但不寒涼
多吃帶點微苦的食物,像苦瓜、綠豆、荷葉、冬瓜、薏仁、玉米鬚、赤小豆。
可以煮「綠豆薏仁湯」,溫熱喝,比吃冰還解暑。
補氣養心,不要過補也不能忽略
小暑是「火在上、氣在虛」的典型時期。氣一虛,火更容易上,所以此時可適量用一點點紅棗、蓮子,幫氣撐住。
▋精油 × 小暑舒濕清火配方
心煩氣躁、睡不好:
薰衣草1滴+尤佳利1滴+甜橙2滴
→ 擴香或睡前塗抹神門、內關,穩定心氣、助眠降火
濕悶水腫、胃口差:
絲柏2滴+廣藿香2滴+薑1滴
→ 稀釋塗抹腹部、足三里、陰陵泉,幫助行氣祛濕、化濁解滯
▋穴道推薦 × 幫濕熱找出口
大椎:出汗、發熱的開關,可開表清暑
足三里:健脾化濕、補中氣
陰陵泉:利濕解熱、去腫消悶
神門:穩定神志、調心火
每天按5~10分鐘,搭配呼吸,氣會慢慢順起來,身體就不黏不悶。
▋小提醒:暑是濕與火的結合,不動就困,不靜就亂
小暑,是最考驗身體節奏感的節氣。
你若靜太多,濕就困你;你若動太猛,火就上來。
只有「動中帶靜,清中有補」,才是小暑真正的養生智慧。
下一篇:大暑|一年最熱之時,人體能量會怎麼走?火氣與氣虛的分水嶺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