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 PCOS),是一種因神經系統化學物質分泌異常而引起的疾病。雖然病因尚不明確,但它通常與內分泌失調有關,並被中醫歸類為「閉經」、「崩漏」及「不孕」等範疇。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該疾病的主要特徵包括:月經不規則(閉經或經少)、多毛、肥胖以及雙側卵巢囊性增大。多囊性卵巢囊腫的形成是因月經調節機制失靈所導致的慢性無排卵性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可能與下視丘腦啡類物質的分泌失調有關,導致黃體生成激素(LH)過量分泌,進而刺激濾泡膜細胞分泌過多雄激素。這些激素包括睪固酮,可能因腎上腺皮質功能紊亂或肥胖而增多。
多囊性卵巢綜合症與內分泌失調的關係
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COS)女性常會分泌過多的雄性激素(如睪固酮),這不僅會引起多毛、痤瘡、雄性禿等雄性化表徵,還容易導致肥胖。這種肥胖通常集中在腹部和內臟,進一步加劇內分泌失調。
雄性激素與肥胖的惡性循環
內臟脂肪的堆積會影響激素分泌,刺激卵巢和腎上腺產生更多的雄性激素。而雄性激素的增加,又會使脂肪更多地囤積在腹部,形成惡性循環。
胰島素抗性與PCOS
脂肪堆積還會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導致胰島素抗性。當胰島素抗性發生時,身體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而高胰島素水平進一步刺激卵巢和腎上腺分泌更多的雄性激素,這使得內分泌紊亂加劇,影響排卵,導致月經不調和不孕。
打破惡性循環
治療PCOS時,除了藥物控制外,調整飲食和增加運動有助於減少脂肪,改善胰島素敏感度,打破這一惡性循環,恢復內分泌平衡。
多囊性卵巢囊腫是多種因素引起的無排卵月經病。中醫的「腎虛型」與現代醫學中的內分泌失調密切相關;「肝經鬱熱型」常伴乳房脹痛和泌乳素升高,需清肝補腎治療,這可能與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有關。「陰虛內熱型」則對應高胰島素和高睪固酮,滋陰清熱和補腎藥有效。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鹿特丹診斷標準」診斷標準
只要符合以下三個診斷項目中的兩項,就可以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1. 雄性素高:
• 臨床表現包括多毛、長痘痘、雄性禿(頭頂掉髮嚴重)、皮膚油脂分泌過旺等。
• 可以透過抽血來診斷,但實際上,大部分情況下臨床判斷就已足夠。
2. 月經週期過長或慢性不排卵:
• 月經週期超過5週,或一年內月經少於8次。
3. 超音波下發現卵巢有多囊形態:
中醫對多囊性卵巢囊腫的觀點
多囊卵巢症候群與「閉經」、「崩漏」、「不孕」相關。中醫學認為,該病的主要病因在於「腎虛」,即腎氣不足,導致天癸不足、衝任二脈空虛,氣化失常,最終使津液在下焦聚痰,阻塞胞脈。中醫學的治療重點在於補腎化痰、從肝脾論治,效果顯著。
也有人認為「女子以肝為先天之氣」、「以血為用」,而衝任二脈起於胞宮,隸屬於肝腎,故多囊性卵巢囊腫與「肝經」密切相關。肝血不足(血不足,經不來)、肝經鬱熱(陰實有熱,即動情素下降、泌乳素上升),影響衝任血海充盈的調節,故出現月經失調、乳房脹痛等症狀。如肝經鬱熱化火(動情素下降,即睪固酮上升),則見面部痤瘡、毛髮濃密、皮膚粗糙等陽實體徵,類似多囊性巢囊腫伴有泌乳素升高者。
主要證型:
1. 腎虛型:
• 主要特徵:月經稀少、閉經、不孕、腰膝酸軟。
• 治療原則:補腎填精、化痰軟堅,方藥如熟地、菟絲子、淫羊藿等。
2. 肝經鬱熱型:
• 主要特徵:月經失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經前乳房脹痛、肥胖、多毛、面部痤瘡等。
• 治療原則:舒肝清熱、軟堅散結,常用方劑為加味逍遙散加六味地黃湯。
3. 脾虛型:
• 主要特徵:閉經、肥胖、胃口差、嗜睡。
• 治療原則:健脾化痰,常用方劑如蒼附導痰湯加四君子湯。
治療多囊性卵巢囊腫(PCOS)時,中醫學通常以化痰、軟堅散結、活血破癥為主。
1. 燥濕化痰藥
• 代表藥物:半夏、陳皮、茯苓、膽南星、石菖蒲、白芥子。
• 適用證型:脾虛濕阻、脾陽不振或脾腎陽虛者。
• 功能:這類藥物能燥濕祛痰,適合痰濕內盛,常見於肥胖、胃口差、嗜睡等表現。
2. 清熱潤燥化痰藥
• 代表藥物:全栝蔞、浙貝母、海浮石、天花粉、竹茹、麥冬、玉竹。
• 適用證型:腎陰虛、肝陰虛、脾陰虛者。
• 功能:清熱潤燥,適合陰虛內熱的患者,常伴隨口乾舌燥、便秘等症狀。
3. 軟堅化痰藥
• 代表藥物:夏枯草、黃藥子、王不留行、昆布、炙山甲、山慈姑、龍骨、牡蠣。
• 適用證型:肝腎痰實型。
• 功能:軟堅散結,能有效處理痰核和腫塊,特別是針對卵巢增大、皮膚粗糙、毛髮濃密等陽實體徵。
4. 活血破癥藥
• 代表藥物:三棱、莪術、桃仁。
• 適用症狀:兼有血瘀者,特別適合在排卵前期使用。
• 功能:活血破癥,促進血液循環,對高睪固酮導致的卵巢皮質增厚及無排卵有良好效果。
這些藥物能針對多囊性卵巢囊腫的不同病因進行治療,特別對於調節排卵功能、改善內分泌紊亂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