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是什麼?

許多女性在例行檢查中發現子宮肌瘤(Uterine leiomyomas/fibroids/myomas),通常建議定期追蹤,若沒有變大或惡化,無需特別處理。甚至部分案例懷孕後改善。

子宮肌瘤的症狀

大多數子宮肌瘤體積小且無症狀。常見症狀:

月經異常:月經量增多、周期縮短、經期延長或不規則出血。黏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或漿膜下肌瘤均可能影響月經。

疼痛:多數無痛,但紅色性肌瘤或黏膜下肌瘤扭轉時會引起急性腹痛。

壓迫症狀:大肌瘤壓迫膀胱、直腸等可引發排尿困難或便秘等問題。

陰道分泌物增加:多見於大肌壁間肌瘤,可能伴隨白帶增多或血性分泌物。

不孕:約25-35%的患者因肌瘤影響受精或妨礙受孕。

貧血:長期經量過多可導致繼發性貧血,表現為乏力、臉色蒼白等。

子宮肌瘤的西醫觀點

子宮肌瘤是由增生的子宮平滑肌和少量纖維結締組織所形成的良性腫瘤,多見於30至50歲女性,尤其是不孕者。大部分患者無症狀,僅在健康檢查或其他手術中發現;少數可能出現月經改變、陰道分泌物增多、不孕、崩血或壓迫等症狀,與肌瘤的大小、位置和生長速度有關。

為什麼會有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的確切原因尚不明,普遍認為與動情素的長期、過度刺激有關。另外,未婚、喪偶及性生活不協調的女性也較易發生子宮肌瘤,可能與慢性盆腔充血有關。子宮肌瘤通常呈球型,大小不一,常依生長位置分為子宮頸肌瘤和子宮體部肌瘤,其中子宮體部肌瘤最常見。

子宮肌瘤的中醫觀點

子宮肌瘤在中醫中屬「癥瘕」範疇,與氣滯、血瘀、痰濕有關。《素問》和《靈樞》中提到「瘦聚」、「腸覃」、「石瘦」等相關疾病。歷代醫書記載子宮肌瘤主要由氣滯血瘀、痰濕內阻所致,並且與正氣虛弱密切相關。

子宮肌瘤的中醫分型與治療原則

治療子宮肌瘤時,應根據氣血失調的特點辨證施治。新病時正氣尚足,宜攻克;久病則正氣衰弱,需攻補兼施。治療應以「行氣活血、化痰消瘀」為原則。

氣滯為主

主證:小腹脹滿、積塊不堅,推之可移,痛無定處。

分析:氣滯阻礙血行,造成小腹脹痛,痛無定處。舌苔薄白,脈沉弦,氣機不暢。

治療:理氣行滯,兼顧活血。

血瘀為主

主證:積塊堅硬,推之不移,疼痛拒按,伴面色暗沉、月經量多或延後。

分析:血瘀阻滯,子宮內積塊堅硬不移,疼痛明顯。瘀血阻礙氣血運行,面色晦暗,經量異常。

治療:活血化瘀,輔以理氣。

痰濕為主

主證:下腹部有柔軟包塊,帶下多,偏寒則色白黏膩,偏熱則色黃有臭味,伴胸悶、小便多或少。

分析:痰濕凝結於子宮,形成包塊並導致疼痛。寒證帶下色白,熱證帶下色黃且有臭味。

治療:化痰除濕,輔以行氣活血。

子宮肌瘤依肌層位置分型:

肌瘤在子宮肌層的位置不同,分為肌壁間、漿膜下及黏膜下肌瘤。

  • 黏膜下肌瘤(Submucosal Fibroids):生長在子宮腔的內壁,可能突出到子宮腔內,導致月經異常和其他症狀。
  • 腔內肌瘤(Intramural Fibroids):生長在子宮肌肉層內的肌瘤。這是最常見的子宮肌瘤類型,直接影響子宮形狀和大小。
  • 漿膜下肌瘤(Subserosal Fibroids):生長在子宮肌肉層的外表面,可能會突出到子宮表面。可能對相鄰的器官產生壓迫。
  • 帶蒂肌瘤(Pedunculated Fibroids):有蒂或標柱,使其能夠突出或連接到子宮的表面。這可能影響它的移動和位置。

子宮肌瘤的臨床分型: FIGO(世界婦產科聯盟)0-8型

圖片來源

世界婦產科聯盟FIGO 提議:子宮肌瘤,依起源位置分成0-8型

黏膜下型 (Submucosal)

0 型:帶蒂肌瘤,子宮腔內肌瘤

1 型:<50% 嵌入子宮壁內

2 型:≥50% 嵌入子宮壁內

壁間型 (Intramural)

3 型:100% 嵌入子宮壁內,並接觸子宮內膜

4 型:100% 在子宮壁內

5 型:一部分位於子宮外膜下(Subserosal),至少有50%嵌入子宮壁內(≥50% intramural)。

漿膜下型 (Subserosal)

6 型:位於子宮外膜下(Subserosal),另一部分少於有50%嵌入子宮壁內(<50% intramural)。

7 型:子宮外膜帶蒂肌瘤

其他

8 型:如子宮頸(cervical)、或寄生性(parasitic) 。較少見

混合型

• 兩個數字用連字符分隔,第一個數字表示子宮內膜肌瘤,第二個數字表示子宮外膜的肌瘤。

例如FIGO 2-5型 表示:肌瘤大於一半位於壁間,少於一半超過黏膜、也少於一半超過漿膜。

子宮肌瘤的發生率

種族差異

黑人女性患子宮肌瘤的機率是白人女性的兩到三倍。白人女性通常在30至40歲時出現症狀,而黑人女性則平均早4至6年,甚至可能在20多歲時就有症狀。

生育史

懷孕20週以上次數越多,患子宮肌瘤的風險越低。年齡較大的女性在首次生育時也相對降低了患病風險。

其他風險因素

10歲以前月經初潮、產前暴露於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大量紅肉攝取、高血壓、高血糖指數及飲酒,均會增加子宮肌瘤風險。

子宮肌瘤的西醫治療

不需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

單純月經量多:若肌瘤位置合適可進行子宮鏡下肌瘤切除術,或使用藥物治療以減少月經量。

藥物治療

雌激素-黃體素避孕藥:適合需要避孕的月經量多和子宮肌瘤患者。

黃體素釋放子宮內避孕器(如左炔諾孕酮釋放型IUD)。

氨甲環酸:非激素類口服藥,可在經期或經血量多的日子服用。

第二線治療

GnRH激動劑及拮抗劑:適用於有體積大或壓迫症狀的患者,但激動劑副作用多,限制使用。

第三線治療

• 聚焦超聲手術

• 子宮內膜消融術

• 傳統手術:子宮切除術(去除子宮)及肌瘤切除術,適用於無生育需求且其他治療無效的患者。

需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

子宮鏡下肌瘤切除術:適用於黏膜下肌瘤FIGO 1、2、3型。

腹腔鏡肌瘤切除術:可使用或不使用機器人輔助,也可開腹進行。

開腹肌瘤切除術:適合肌瘤數量多或體積較大的患者。

子宮肌瘤的中醫分型與治療

瘀血積滯型

主證:月經量少或量多如崩,小腹疼痛,舌紫暗有瘀點,脈弦。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軟堅藥。

方藥:桂枝茯苓丸、桃紅四物湯加減。

肝鬱氣滯型

主證:月經無定期,胸脅脹痛,經前乳脹,舌苔薄,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藥:加味逍遙散、溫經湯加減。

脾虛血瘀型

主證:月經先期或量多,頭暈乏力,面色蒼白,舌淡暗,脈濡細。

治法:健脾益氣、活血軟堅。

方藥:歸脾湯、血府逐瘀湯加減。

腎虛血瘀型

主證:月經量多,小腹冷痛,腰酸膝軟,頭暈耳鳴,舌淡,脈沉細。

治法:益腎化瘀、軟堅消結。

方藥:右歸丸、桃紅四物湯加減。

寒凝血瘀型

主證:經期延後,經血色暗,小腹冷痛,舌紫,脈沉遲。

治法:暖宮祛寒、化瘀散結。

方藥:溫經湯、血府逐瘀湯加減。

痰凝血瘀型

主證:形體肥胖,胸悶,月經稀少,帶下多,舌胖色紫,脈弦滑。

治法:豁痰燥濕、活血祛痰。

方藥:六君子湯、膈下逐瘀湯加減。

濕熱夾瘀型

主證:低熱、帶多色黃,下腹隱痛,經血量多且黏膩,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方藥:龍膽瀉肝湯、桃仁承氣湯加減。

子宮肌瘤的中醫治療注意事項


1. 消瘤與止血的平衡
子宮肌瘤常伴隨腹部腫塊與子宮出血,瘀血是關鍵病因。治療多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藥物來消除腫塊。然而,活血藥特別是破血藥(如三棱、莪朮、水蛭等)長期或經期使用可能引起化瘀動血。因此,經期應謹慎使用。

治療時應避免過早使用固澀止血藥,以免留瘀。可選用化瘀止血藥,如蒲黃、茜草、三七等,並根據血寒或血熱情況加入相應藥物。此外,配合益氣固衝藥如黨參、黃耆等,可達到消瘤止血、不留瘀的效果。非經期時,則以消腫為主,常用軟堅散結藥如夏枯草、海藻等。

2. 根據肌瘤類型選擇治療方法
中醫藥治療子宮肌瘤有一定效果,尤其對於4公分以下的單發肌壁間肌瘤效果較佳。但對於快速增長或體積過大的黏膜下肌瘤,手術治療效果更好。治療過程需要耐心,除了活血化瘀外,還需調理臟腑功能,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3. 妊娠合併子宮肌瘤的處理
妊娠合併子宮肌瘤可能導致流產、早產,並伴隨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中醫治療應兼顧安胎與治病,可使用壽胎丸加聖愈湯的加減方(如菟絲子、阿膠、桑寄生等),並謹慎調整理氣理血藥的劑量以保護胎兒。

繁體中文